一念千年,一音成佛

学习日志2025年5月3日星期六

昨晚雅集之后,陪靳振彪老师饮酒,直到半夜(尽管我刚结束十日辟谷,只能小口抿一点酒,主要是陪靳老师等聊天)。振彪老师是性情中人,好酒量,为人十分率直。

振彪老师说起给家一同学教学之事。无论别人说家一有何“毛病”,振彪老师说他认为孩子没有病,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心不定,故他给家一上的第一堂笛子课,就是让他持续地吹同一个音,让他回到“定”的状态。可喜的是,在那个当下,孩子做到了,很自在地与那个音在一起;家一的妈妈看到这一幕,禁不住泪流满面。

振彪老师谈到的这个细节,给我很大触动。一个人的稳定度很重要,我们看到许多孩子精神涣散,魂不守舍,就是缺乏“定”的训练——其实,落到专门训练“定”,已经是第二层了;在浑然天成的自然养育的环境中,孩子安心自在,那个“定”更本然。

昨日,一整天都与草原勇士营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工作。带孩子们去内蒙草原骑行,算上今年已是第七次了。最初几次是带夸父班的孩子班级出行,后来逐渐对外界开放名额,发现带领外面的孩子很不容易,于是今年特别提前邀请申请报名的孩子及父母来玉泽园见面,增加彼此了解。一方面让孩子意识到,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夏令营,不是来享受消费的,而是一次难得的生命体验;另一方面,也藉此与家长们多接触,让我们冰封多年的集体意识逐渐消融。

上午,我和牟坚老师、黄琳老师在家长工作坊,两个环节:第一个环节,分三人一组开始工作,每个人用三分钟自我介绍,另两位分别担任倾听者和观察者的角色;三个三分钟之后,回到大圆圈,每人介绍他/她刚结识的伙伴;第二个环节,每个人在纸上写下“我的孩子未来人生一百种可能”,然后又分三人小组工作,听听组内伙伴的反馈,然后再回到自身,沉淀,补充和调整。

看到家长朋友们如此认真、投入地进行内在工作,十分感动!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,别说孩子们很难做到“定”,有几个成年人可以做到从容中道呢?黄琳老师带领的“静心”环节很有品质,可以迅速帮助大家从习惯的思维模式,回到内在,从心出发,去感受,去体会。而这样的能力,的确是需要专门训练的——这就是“内圣”之学。

主流教育注重外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,而忽略内心的感受,更不知内明的功夫。所以,无论他独处,还是立于喧嚣的街市,心都不容易安定。这一点,呈现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,更为明显。下午,来到贝壳老师主持的孩子工作坊,孩子们很鲜活,很真实。贝壳老师是“孩子王”,让孩子们尽情表达:“我喜欢做什么”、“我曾经的一次壮举”,以及“我未来的各种可能”……

事后,我们几位回顾当天工作坊时,也很感慨:今天的孩子其实普遍缺乏想象力和勇气,在物质生活十分优越的成长环境里,随着年龄的增长,生命力逐渐萎缩,精神不振。结合下午家长工作坊,大家提及的一个话题:父母的优良品质如何传递给自己的儿女?时代不同,但什么是可以穿越时空,一直传承下去的“价值观”和“信念”?我们大概真的要回到“爱的源头”——普天大同的明德,否则问题无穷,永远在旁枝末节上用力。

我其实不是户外爱好者,对攀岩、登山、航海以及各种极限运动兴趣不大,但因为与青少年工作的缘故,每年有八分之一个晚上住在帐篷里,与这个现代文明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——而这种生活方式对我本人的帮助非常大。十分感恩!

许多“问题”都是人们坐在屋里“想”出来的。真实的问题很简单,一定是在行动中遇见,并在行动中解决。譬如,前面有一条河,该怎么想办法过去?前面有一块大石头,怎样将它搬开?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真问题,实事求是就好。

人为何会生各种疾病?绝大多数是自我意识(集体意识的个别显现)造成的。故治标不如治本,贝壳老师、振彪老师等先生不失赤子之心,故明白“一念千年、一音成佛”的道理,是他们生命实践的体会,而不是落到口头禅、文字禅。

即兴拟一偈子曰:

万法唯识造,动静皆画影。

只缘身其中,尽心印印泥。

【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】

​◎这两天虽然睡得很少,但一直都很有精神。

上午在冀州古城遗址进行了展演,相比起昨天,更加从容。在蓬勃发展的今天,完全可以鼓舞这个时代的士气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每一方的文化当中都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与自信,特别是伏羲琴、伏羲埙以及笛箫,不仅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性情,还有对伏羲文化的敬意和感恩。阴阳一体,文化的交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,里面有共同的信仰——致中和,澄明朗朗。

一个人的成长要贴紧生命,亦要贴紧时代,千里之行,始于切身,活一天,挺立一天,文化的实践是生命自觉的实践,每个人都可以活出大人的气象,先觉觉后觉,上下接续,生生不已,惟有感恩!

◎正午,洗英歌的服装,炎热又清凉,开心地干活,虽然有点吵,但都是满满的安心和满足。三金老师也来帮助,我们一起洗,欢声笑语。生活中的多姿多彩,舒坦,幸福——生活即道场!

(中霖整理)